18歲的小魚(化名)在網上與網友孫某相識,以為找到了真愛,不承想落入騙子精心設計的圈套,騙子不僅欺騙了小魚的感情,還利用小魚的手機制造被綁架的假象騙取其親屬的錢財。
這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建華區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由網絡交友引發的侵害青少年案件,也是建華區法院用于校園普法的典型案例。
“青少年時期受到的教育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在全面依法治國的當下,對法律意識、法治素養的培育更應當從青少年抓起?!苯ㄈA區人民法院院長高峰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關心、愛護、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是人民法院義不容辭的責任。
法庭幫教延伸彰顯司法溫度
建華區法院位于齊齊哈爾市教育資源最優質的城區,轄區內有各級院校21所。2015年以前,刑事案件中涉及學生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高達7%。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維護其合法權益,有效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發生,一直是建華區法院的一項重要課題。多年來,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建華區法院創新工作機制,通過三個“延伸”不斷加強與共青團、婦聯、教育、社區等有關部門的溝通聯系,秉持“保護青少年與打擊涉青少年犯罪并重”的理念,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2021年初,即將參加高考的小王因羨慕同學的新手機心生邪念,盜取了兩部手機。庭審前,此案主審法官將小王家長、社區工作人員、學校老師與教育局領導請到法院,召開案件研討會,詳細了解小王的日常生活與在校學習情況。原來,小王在單親家庭長大,靠母親的低保金生活,平時小王能夠熱情幫助鄰居,在校學習成績優異,案發后能夠認真悔過。綜合考慮以上情況,法庭判決定罪免處。
高峰告訴記者,建華區法院在審理未成年被告人的刑事案件中,堅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針,注重從程序和實體上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展現司法人文關懷。針對未成年人尚處于成長時期,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易于接受教育,改造可能性大,重歸正途機會大的特點,盡量選擇適用非監禁刑,以達到教育感化的目的。
判后回訪延伸避免再走歪路
2018年,15歲的鄧某因偷盜財物站到了建華區法院的被告席上,聽到判決結果后他流下感激的淚水。主審法官孫烜考慮到鄧某尚未成年,且認罪態度好,經過對他進行全面的社會調查,綜合他的犯罪情節,判處其拘役4個月,緩刑6個月。
案件審結后,孫烜除了與社區聯系,了解鄧某在緩刑期間的表現,還經常通過電話詢問鄧某生活上是否有困難,勸導他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吸取教訓、改過自新,找準人生坐標,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2021年3月20日,法官在對鄧某進行家庭回訪時鄧母表示,鄧某走出法庭后就徹底改變了,主動去學技術,已經成年的鄧某開始自食其力,并承擔起家庭責任。
長期以來,建華區法院針對青少年犯罪特點,不斷創新完善未成年犯回訪幫教工作機制,幫助失足青少年重回正軌,避免其重新違法犯罪。
建華區法院政治部主任鄭艷玲介紹說,建華區法院所判處的未成年犯無再次違法犯罪,學生復學率達100%,輟學未成年人已全部考取技術專業證書,成年后的他們走上工作崗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技術工人。
教育指導延伸打好“預防針”
法槌聲響起,“現在開庭!”以近年來轄區典型案例為腳本,通過情景劇形式,學生們隨著“審判長”的一聲令下,投入模擬法庭角色的飾演中。
在去年的一次法治宣傳活動中,齊齊哈爾市第三十二中學的100多名師生代表在模擬法庭上真切感受到了法律的威嚴,這是建華區法院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一個縮影。
減少青少年犯罪,重在預防和教育。建華區法院把青少年健康成長作為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抓手,傳遞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使青少年不限于學習和記憶法律條文,而是進一步明白法律“是什么”,在各類教育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青少年的特點,遵循教學規律,采用圖片、視頻、動漫、模擬游戲等形式,分層次、分階段有序推進。
因在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工作中的突出表現,2019年,建華區法院被共青團中央、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國家級青少年維權崗”,這一切都源于建華區法院人用心、用情、用法投身到青少年維權與法治教育當中。
路雖遠,行將至。在保護青少年的道路上,建華區人民法院全體干警將一步一個腳印,用心履職,讓孩子們與法同行,健康成長,用法治的陽光驅散陰霾,照亮青少年成長之路。